以一本《痖弦诗集》独步文坛,享誉半个世纪。诗歌之外,痖弦在舞台上塑造的孙中山形象也广为人知,成为一代经典。痖弦的人生几经辗转,从河南到台湾,晚年又移居加拿大,乡愁是他作品永恒的主题。近两年,痖弦以口述回忆录的方式回望一生,出版《痖弦回忆录》一书。生如朝露,对他来说,诗是世间唯一可对抗时间的东西。
飘零一生,文学为伴
“十五从军征,八十始得归。”少年时的痖弦读到这两句诗时觉得不可思议,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悲惨的事情。如今年过八旬的他转头回望,“我还不如《十五从军征》里的老兵。他毕竟八十了还能返回故乡,而我却一直飘零在外”。这两年,痖弦回望八十余年的人生历程,发出的最大感慨是“飘零的一生”。
痖弦父亲师范毕业后,当过很长时间的南阳民众教育馆的馆员,负责管理汉画石和图书。童年的痖弦就在这些汉画像石之间跑来跑去,看到很多人来拓片。父亲还管理图书,他用牛车改装了一个“车上图书馆”,在车上装上很多书,多半是儿童读物,拉着去每一个村庄敲锣打鼓让孩子们出来看书。痖弦就是这个“车上图书馆”的小义工。“当时的儿童书都是上海来的,陈伯吹的童话,《上海儿童杂志》,还有商务印书馆出的‘幼童文库’。后来我还看了冰心的《寄小读者》和诗集。”痖弦说,他的文学兴趣都是在牛车图书馆和锣声中培养出来的。父亲也很鼓励他,常说“你要做个作家”,而且要做个“文坛的亮角儿”。受父亲影响,痖弦从军后继续热爱文学,后来毕生和文学打交道,都和童年的这些经历有关。
1948年底,宛西会战的战火就要烧到南阳,为躲避战争并继续课业,痖弦所在的南都中学匆忙迁至湖南衡阳,痖弦也和同学一起随其脚步开始流亡。父母曾承诺南下去找他,只是,“哪里知道这就是永诀”?痖弦走后跟随部队辗转,多年后听说母亲在思念他的绝望中离世,父亲也于1958年死于青海。直到四十二年后,痖弦才回到家乡拜祭父母。
下一篇:没有了
转载请注明来源:“ http://www.yhbygd.com/yecai/2021/0108/4967.html ”。